李珺杰

博士、教授、院长助理(挂职)、建筑系副主任

基本信息

办公电话: 电子邮件: lijunjie@bjt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621 邮编:100044

个人概述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交通大学卓百三岗教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博士,中英双硕士

    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专家(LEED AP),AH AP专业培训师(AH AP Diplom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组成员,DTSA-SPSD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多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亚洲设计学年奖金奖(指导老师)、2019AHA年度总冠军、20132018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多个单项冠军、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优秀毕业生等奖励。至今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已发表论文80余篇7篇建筑学报,10篇英文论文EI收录。获得专利13项(前三名);出版专著7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学校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子课题3项、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以及多项校人才培育基金,共计25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部门开放课题等16项。


工作经历

2024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2-2023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客座教授

2020-2024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6-2019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讲师,硕士生导师

2016-2018 北京交通大学 博士后

研究方向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建筑技术科学
  • 建筑技术设计

招生专业

  • 建筑学硕士
  • 建筑硕士

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

[1].   国际合作项目,寒冷地区低碳节能乡村建造项目,主持;

[2].   国际合作项目,Study on trial application ofAutomatedGuided Vehicle for energy assessment on lighting system in building,主持;

[3].   人文社科横向课题,低碳节能建筑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三 ,主持;

[4].   科技部政府间,低碳冰雪场馆设计与能源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任务二:冰雪场馆建筑本体低碳设计方法研究,主持;

[5].   人文社科横向课题,可持续未来挑战赛 暨2023-2024“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筑设计建造研究主持;

[6].   科技成果成果许可转让,一种基于气候调控的可变光伏立面专利实施许可,主持;

[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可持续应急人居空间体系建构与设计方法研究,主持;

[8].   国际合作项目,低碳节能建筑研究发展中心科研项目二,主持;

[9].   国际合作项目,低碳节能建筑研究发展中心科研项目一,主持;

[10].         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项目建设,主持;

[11].         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设计与建造研发,主持;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整合行为心理特征与环境性能表现的建筑中介空间被动式机理研究,主持;

[13].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井道复合空间的高性能低能耗设计机理研究,主持;

[14].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京津冀新城镇绿色养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与空间设计研究,主持;

[1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基于BIM的建筑立面单元绿色建构,主持;

[1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井道空间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中的被动式调节作用研究,主持;

[17].         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基金,复杂孤立环境下轻量化舒适人居空间快速构建系统,主持;

[18].         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基金,可持续性能导向的近零能耗养老住宅整合设计方法研究,主持;

[19].         北京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北京市轨道交通空间的舒适度与环境品质调查,主持;

[20].         北京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被动式太阳能系统能源设计在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中的应用,主持;

[21].         北京市教工委优秀社会调研成果资助项目:京郊新城镇绿色养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调查研究,主持;

[22].         横向课题:潇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办公楼设计,主持;

[23].         横向课题:2018首届绿建大会国际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电子文件交付及后续方案调整和细化 (绿芯),主持;

[24].         横向课题:2018首届绿建大会国际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电子文件交付及后续方案调整和细化(巷营冷晟),主持;

[25].         横向课题:绍兴东站TOD开发项目绿色咨询,主持。


参与课题: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低碳冰雪场馆设计与能源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参加(3/40;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建筑全寿期智慧化整合设计方法研究, 参加(10/48;

[3].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主动健康导向的公共建筑室内环境与人体机能关键耦合作用及整合设计策略研究,参加(排名第二);

[4].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建筑形体设计性能辅助方法的建筑师适用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参加(排名第三);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面向冬奥的京张高铁配套视觉全方案设计技术示范实施方案,子课题-京张高铁车站空间视觉设计技术研究,参加(4/15);

[6].   北京智库项目: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交通转换环境及丰台火车站交通建设方案研究,参与;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物理特征及其对声景观评价影响机制研究,参与(排名第二);

[8].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子课题“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参与;

[9].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化全过程自主BIM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子课题“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全过程效率评价体系研究”,参与;

[10].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建科函[2015]91号,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参与;

[11].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1138004,基于可持续性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研究,参与;

[12].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1278262,基于建筑物理性能的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农宅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参与;

[13].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KB05,绿色建筑与环境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参与;

[1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2012BAJ10B02,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参与;

[15].         横向课题:绿色智能服务区,A19SK002302019/05-2019/1248.6万,已结题,参与;

[16].         横向课题:圆明园公共卫生间设计研究项目,2018/07-2020/1230万,已结题,参与。




教学工作

建筑设计II(本科二年级)

设计专题(本科四年级)

毕业设计(本科五年级)

建筑材料与构造I(本科二年级) 

建筑材料与构造III(本科三年级)

绿色建筑与系统工程(本科四年级)

绿色建筑概论(本科四年级)

建筑细部(本科二年级)

建筑设备(本科三年级) 

环境研究前沿方法(研究生)

建筑设计(研究生)

论文/期刊


[1].   Jiaming Cui, Junjie Li*, Yi Du, Guillaume Habert. Cement-MgO synergetic stabilized earth-straw mix: from material performance to building simulation[J]. Energy and buildings. 327 (2025) 115099.(SCI检索An2区,国际顶刊,通讯作者

[2].   Tingtao Yu, Junjie Li, Yichun Jin, etc.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 on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work efficiency us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ncluding cross-subject scenarios.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J]. 99 (2025) 111644. SCI检索An2区,国际顶刊,ESI高被引论文

[3].   Yue Yang, Junjie Li*, Wen Zhang, Fang Zheng.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Renewable Energy in Indoor Ice Arenas across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A Case Study of China,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EI检索,通讯作者)

[4].   Junjie Li, George W. Foden, Sharon K.W. Chow, Long Seng To. Integrating sustainable and energy-resilient strategies into emergency shelter desig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91)2024, 113968, ISSN 1364-0321, https://doi.org/10.1016/j.rser.2024.113968. (SCI检索An1区,第一作者,国际顶刊,IF=16.3)

[5].   Junjie LiYichun Jin, Ruyue Zhao, Yingjie Han, Guillaume Habert. Using the EEG+VR+LEC evalua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spatial openness on the physiological recovery of post-disaster population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J]. 202324309):110637.(SCI检索An1区,国际顶刊,第一作者)

[6].   Li, Junjie, Xijun Wu, Sharon K. W. Chow, Qiushi Zhuang, and Guillaume Habert. 2023. "Thermal Comfort Comparison and Cause Analysis of Low-Temperature High-Humidity Indoor Environments of Rural Houses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Sustainability 15, no. 23: 16428. https://doi.org/10.3390/su152316428 

[7].   李珺杰,金怡淳,赵如月,韩英杰,纪尧姆·哈伯特.人境交互:灾后环境下的人体空间感知检验[J].世界建筑,2023(07):46-47.DOI:10.16414/j.wa.2023.07.007.

[8].   李珺杰,吴玺君,张文,.韧性之光: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与能源[J].建筑学报,2022,(12):31-37.CSSCI检索,中文顶刊)

[9].   刘恒, 徐风,李珺杰*. 调控中平衡:探寻绿色设计效果的实现路径[J].建筑学报,2023(06):32-37.CSSCI检索,中文顶刊)

[10].          李珺杰,边文彦,张文. 可持续灾后应急建筑韧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世界建筑,20231:86-93.

[11].          李珺杰,赵如月,吴炜,金怡淳.人境交互:人因建筑学视角下的建筑空间信息与人体知觉反馈[J].建筑师,2022(03):69-78. 

[12].          Bian Wenyan, Li Junjie*, Zhao Ruyue,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Saliency Verification of a Visual Translation Method for Cultural Elements of High-Speed Railways: A Case Study of the BZ Railway Line[J]. Applied Sciences, 2022, 12(17): 8520.

[13].          Pengfei Wang, Junjie Li*, Zehui Peng. Chapter 11 of Advanced Materials in Smart Building Skins for Sustainability [M]. Springer. 2022.978-3-031-09694-5.

[14].          Junjie Li, Wei Wu, Yichun Jin*, Ruyue Zhao, Wenyan Bian.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omfort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Based on EEG+VR+LEC Evaluation Method in Underground Space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1,19807):107886.(SCI检索An1区,国际顶刊,第一作者,WOS:000663364300001)

[15].          Junjie Li, Yichun Jin*, Shuai Lu, Wei Wu, Pengfei Wang. Build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and human perceptual feedback collected through a combined virtual reality (VR)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method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0, 224(10) :110259. SCI检索An2区,国际顶刊,第一作者,检索号WOS:000570251000014

[16].          Junjie Li, Yehao Song*, Shuai lv, Qingguo Wang. Impact evaluation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animate space in building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94 (12) :353-370.SCI检索An1区,第一作者,国际顶刊,检索号WOS:000367759300033

[17].          Yehao Song, Junjie Li*, Jialiang Wang, Shimeng Hao, Ning Zhu, Zhenghao Lin.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passive space design in buildings: Impact of courtyard spaces on public buildings in cold climates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 89(07): 295-307 SCI检索An1区,通讯作者,国际顶刊,检索号WOS:000364440700001

[18].          Junjie Li, Shuai Lu* , Qingguo Wang , Shuo Tian and Yichun Jin. Study of Passive Adjustment Performance of Tubular Space in Subway Station Building Complexes [J]. Applied Science. 2019.03(09):834SCI检索An3区,检索号:WOS:000462504400021

[19].          Junjie Li , Shuai Lu , Wanlin Wang, Jie Huang, Xinxing Chen, and Jiayi Wang. Design and Climate-Responsivenes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n Integrated Envelope for Modular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ume 2018, Article ID 8082368, 14 pages.SCI检索An4区,检索号:WOS:000441965200001

[20].          Junjie Li *, Shuai lv, Qingguo Wang. Graphical visualization assist analysis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Impact of atrium spaces on public buildings in cold climates[J],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2018(03):331-347.SCI检索An4第一作者检索号WOS:000429823000005

[21].          李珺杰,夏海山. 归· 田园居— i-Yard 2.0 新城镇零能耗养老住宅设计[J] .建筑学报,2018(12):102-108.CSSCI检索,中文顶刊)

[22].          李珺杰,王庆国,吕帅,林中法,张超.现代木造建筑工法与预制装配式设计的关系——以加拿大建造技术为例[J].建筑学报,2018(06):106-111.CSSCI检索,中文顶刊)

[23].          李珺杰,朱宁. 建筑中介空间被动式调节作用效果的实测验证--以大型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为例[J]. 建筑学报. 2016.09vol576:108-113.CSSCI检索,中文顶刊)

[24].          李珺杰. 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效果验证与设计反馈[J]. 建筑学报(学术专刊).2016.02:50-55. CSSCI检索,中文顶刊)

[25].          吕帅,李靖宇,李珺杰*.基于机器学习的建筑形体性能评价与修改辅助方法[J].建筑学报,2019(02):31-37. CSSCI检索,中文顶刊)

[26].          陈鑫星,李珺杰*.环境要素影响下的中庭原型空间多维性能互联优化推演[J].世界建筑,2021(11):112-117+126.

[27].          李珺杰,夏海山.有机·复合——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解析[J].新建筑,2019(02):106-109.

[28].          Yichun Jin, Junjie Li*, Wei Wu. i-Yard 2.0: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to a Net-Zero Energy House [J]. Applied Science. 2020.10:3541SCI检索An3区)

[29].          Yan Xiang, Shuai Lv, Li Junjie.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rain noise of lightweight roofs:  Natural rains vs artificial rains. Applied Acoustics. 2016 (106) 63–76. SCI检索An3区,检索号WOS:000371193500008

[30].          Shuai Lu, Xiang Yan, Junjie Li, Weiguo Xu,The Influence of Shape Design on the Acoustic Performance of Concert Halls from the Viewpoint of Acoustic Potential of Shapes[J]. 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Vol.102(2016):P1027-1044SCI检索An4区,检索号WOS:000387636200006

[31].          Wei Wu, Junjie Li*, Yichun Jin, Ruyue Zhao. Subjectiv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based on combination method of VR and EEG [C].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Desig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EI检索).

[32].          Yichun Jin, Xiao Xiao, Junjie Li*. Spatial Color Percep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EEG Physiological Signal and Questionnaire Subjective Survey —A Case Study of Office Space [C]. 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Xi’an, China, 2020(10):240-249.

[33].          Junjie Li, Yehao Song, Qingguo Wang. Actual thermal and ventilation environment fieldwork test analysis of sunspace design strategies in a net-zero house [C].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8(163):54-58.(ISTP检索)(ISSNPart of series: AER, ISSN: 2352-5401, volume: 163,ISBN978-94-6252-503-0

[34].          Junjie Li, Lau Stephen Siu Yu. Editorial introduction:Design and Technology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7 No3 (2019),79-80.(ESCI 检索)

[35].          李珺杰,夏海山.新城镇绿色养老住宅合作居住模式调查与适宜技术探讨[J].华中建筑,2018,36(10):30-33.

[36].          李珺杰,黄宇轩,刘诗琪.火车站交通转换空间环境品质调查与优化思路[J].城市建筑,2021,25(18):107-112.

[37].          窦雨薇,李珺杰*.基于成分占比的快速评价与辅助建筑策划——以中庭空间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19):134-139.

[38].          王鹏飞,李珺杰*,彭泽慧.生态·技术·美学:动态围护体系的环境互动[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21(01):42-51.

[39].          李珺杰,夏海山. 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创新育人模式探讨2018年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教学为例. 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集(2020),2021.1174-809787900805102.

[40].          Shuo Tian, Yichun Jin, Junjie Li*. Physical Environment Fieldwork Study of Well-type Space in Beijing Subway Station Building Complex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7 No3 (2019),97-110.(ESCI 检索)

[41].          李珺杰,夏海山,王洲杰.井道空间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中被动式调节作用因素解析[J].华中建筑,2018,36(06):103-107. 

[42].          张弘, 李珺杰*, 董磊. 零能耗建筑的整合设计与实践——以清华大学O-House太阳能实验住宅为例[J]. 世界建筑, 2014(01):114-117

[43].          Hong Zhang, Junjie Li*, Lei Dong, Huanyu Chen.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 Net-zero House: Experiences in Solar Decathlon China[C]. 2013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Energy Procedia, 2013(57):1931-1940.通讯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15581249

[44].          李珺杰. 论当代绿色建筑三题[J]. 建筑师, 2012(05):83-85

[45].          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Jialiang Wang, Zhenghao Lin. Fieldwork Test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n Buil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Six Types of Atrium Space in Cold Climates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I index).2014; 21(04):84-90. (通讯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20144200103252

[46].          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Jialiang Wang, Shimeng Hao. A Research on Two Types of Buffer Zone Impact on Surrounding Office Space Environment in winter in Cold Climate Zone. [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I index).2014; 21(05): 33-39.(通讯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20145000325897

[47].          李敏,夏海山,李珺杰.基于SI住宅理论的模数协调方法与应用研究[J].华中建筑,2019,37(05):47-52.

[48].          吕帅,燕翔,李珺杰*.悉尼歌剧院的厅堂设计及音质研究[J].城市建筑,2018(11):21-24.

[49].          李珺杰.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建筑的井式空间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C]. 17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8.12;P56-61. 

[50].          金怡淳, 石磊,田硕,李珺杰*.适老化建筑中的系统整合设计研究——i-Yard 2.0 养老住宅为例[C]. 17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8.12;P102-107.

[51].          田硕,金怡淳,李珺杰*.城市轨道交通商业综合体的井道空间物理环境现状调查研究[C]. 17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8.12;P102-107.

[52].          李珺杰, 王庆国. 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价值与意义[J].建筑技艺. 2016,11-12:P94-96

[53].          李珺杰,宋晔皓. 具有被动式调节作用的空间策略作用效果实例验证. [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02):P54-61

[54].          李珺杰, 吕帅. 基于图形可视化分析的寒冷地区中庭空间室内环境表现的影响验证[C].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09):P252-259

[55].          王庆国,李珺杰*. 基于SketchUp插件协作的非线性三维模型的快速设计与实现 [C].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09):P252-259

[56].          李珺杰,宋晔皓. 影响建筑使用环境品质与性能表现的空间信息参数类型解析[C]. 16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6.12;P64-69.

[57].          李珺杰,王庆国. 从建筑设计原型的角度优化建筑可持续性能的设计观现状调查研究[C]. 16次全国建筑技术学科学术研讨会.2016.12;P114-117.

[58].          郝石盟, 宋晔皓, 李珺杰, 林正豪, 韩冬辰. 苏南民居室内物理环境实测研究. [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01):P97-104

[59].          宋晔皓,李珺杰,林正豪. 建筑师于建筑可持续未来的时代价值. 北京规划建设,2015.11(06):77-81.

[60].          陈晓娟,孙菁芬,林正豪,李珺杰. 可持续策略与建筑的整合设计——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项目实践.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5(05):41-47

[61].          孙菁芬, 陈晓娟, 谢丹, 林正豪,李珺杰. 模块化装配式设计建造可持续建筑[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5(05):48-53

[62].          Junjie Li, Yehao Song*, Qingguo Wang.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pair-group analysis study of passive space design strategies.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Architectura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ICCAHE 2015, Guangzhou, China. 2015, 06:1313-1318.(第一作者,EI检索,检索号EI 20161102104631

[63].          Shimeng Hao, Yehao Song, Jialiang Wang, Ning Zhu, Junjie Li. Thermographic Study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Rural Houses in Southwest China.[C] PLEA 2014 - The 30th International PLEA Conference at Ahmedabad, India. 2014 12

[64].          Shi-Meng Hao,Ye-Hao Song, Jun-Jie Li, Ning Zhu.  Field Study on Indoor Thermal and Luminous Environment in Winter of Vernacular Houses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of China[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04): 77-83.EI检索,检索号EI 20144200103251

[65].          宋晔皓,张弘,林波荣,李珺杰,朱宁. 组建跨学科团队平台的创新育人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2013年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教学为例. 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文集.2014.06.

[66].          张雨婷,张弘,李珺杰,蔡郑强. BIM协同设计的全专业应用实践——以清华O-HOUSE项目为例. 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 2014

[67].          李珺杰,宋晔皓,赵元超. 基于公共建筑使用后物理环境测试的可持续建筑空间调节作用研究. 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4

[68].          李珺杰, 张弘, 张雨婷, 闵嘉剑. 围护体系技术策略在绿色建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4(01):19-24

[69].          董磊, 张弘, 李珺杰,李庆达. 装配式住宅中的“连接”技术. 15次全国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学术研讨会[C].2014.

[70].          Yehao Song, Jingfen Sun, Junjie Li, Dan Xie. Towards Net Zero Energy Building: Collaboration-based Sustainabl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Beijing Waterfowl Pavilion[C]. 2013 ISES Solar World Congress, Energy Procedia, 2013(57):1773-1782.EI检索,检索号EI 15581231)被引3

[71].          李珺杰. 中国零能耗太阳能住宅的适应性研究--以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例. 201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

[72].          Yehao Song,Shimeng Hao,Jialiang Wang, Junjie Li.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Sustainable Strategi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and Modern Buildings in Southwest China[C].  PLEA2012 - 28th Conference, Opportunities, Limits & Needs Towards an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architecture Lima, Perú 7-9 November 2012.EI检索,检索号EI 20134516949809

[73].          Dingqing Zhang, Junjie Li, Xianxian Dang. Study on the Conception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of Weihe River System in Xi’an Area[C].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518-523.EI检索,检索号EI 20122315090249

[74].          Dingqing Zhang, Junjie Li, Xiangming Cao.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Xi’an Metropolitan Area----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orridors of Weihe River System[C].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EI检索,检索号EI 20124815726068

[75].          李珺杰,赵元超. 走向建筑低碳化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二期低碳设计实践[J]. 新建筑201204):67-70

[76].          戴维·沃尔德伦李珺杰[译]. 像素大楼——澳洲绿色之星建筑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01):94-101

[77].           林俊强胡毓钧李珺杰[译]. SOLARIS——攀升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更高境界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01):102-108

[78].          李珺杰,杨路. 影响西安地区办公建筑低碳化的气候应变性设计[J] .华中建筑,201204):37-41.

[79].          李珺杰. 绿色建筑的科学实践——英国BASF HOUSE建造探索 [J].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04):114-119.

[80].          李珺杰王庆国许楗. CED—教育中心区 [J]. 建筑技艺,2010(09-10):246-249.

[81].          李珺杰,张定青,王庆国. 商业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唐不夜城文化艺术休闲区规划设计 [J]. 华中建筑,2009(02):194-199.

[82].          李珺杰,张定青,杨路. 作为一种过渡产业的租赁式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分析 [J]. 华中建筑,20078:55-58.


专著/译著

[1].   专著:李珺杰. 性能优化的低碳排放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4.07, 978-7-112-30065-5.

[2].   专著:李珺杰. 中介空间:建成环境的被动调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0, 978-7-302-57444-6.

[3].   英文专著:Junjie Li, Animate Space Effect the impact evaluation of passive space design in sustainable buildings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978-3-659-70699-8

[4].   合著:Stephen Siu Yu LAU, Junjie Li, Shuai Lv, Shimeng Hao. Design and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Japan, Singapore and Thailand[M]. Springer. 2021.978-3-030-80033-8

[5].   合著:周玲娟,张雄,李珺杰.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城市低碳建筑[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6].   译著:李珺杰、李苑、李紫微、董磊,《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1818102015/10.

[7].  译著:李珺杰、朱聪,《如何成为绿色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22317-62018/12.

[8].   参编: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八分册绿色建筑专题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13/01-2016/03.

[9].   标准规范:《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起草人,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02.




成果要报


[1].   李珺杰. 推广***的建议,2025.02. 国务院办公厅采用教育部《咨询专刊》采用.

[2].   李珺杰. 我国***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2024.06, 国务院办公厅采用, 教育部《咨询专刊》采用.

[3].   李珺杰,张野,盛强,徐然.提升火车站交通换乘空间功能品质的建议.首都高端智库报告,2020年第6期(总第111期).

[4].   李珺杰 .中国建筑:用实力和担当提升国际影响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7


专利

[1].   李珺杰,王庆国,周嘉旺. 一种折叠式的应急庇护舱体.实用新型专利, ZL 2022 2 1080392.3,2024.7.16中国

[2].   李珺杰,夏海山,代书剑,林春翔,韩昌代,王婉琳,黄杰.可移动楼板. 发明专利. ZL 2018 1 0569125.4, 2023.10.17,中国

[3].   李珺杰,袁泉,夏海山,张丹阳,董嘉林,周梓珊,韩昌代. 一种建筑用模块化钢结构件间的扦销式连接结构. 发明专利. ZL 2018 1 0576715.X, 2023.10.27,中国

[4].   陈泳全;李珺;韩卓. 一种无下水道微型集成可移动胶囊公厕. 实用新型专利. ZL 2023 2 3138953.8, 2024.6.25,中国

[5].   李珺杰,刘媛卉,黄宇轩,郭昕晨,夏近思,李凤铭. 一种可拓展的集成建筑单元. 发明专利. ZL 2021 1 1477117.5, 2022.11.25,中国

[6].   李珺杰,王毓乾,罗霖,金怡淳,欧阳菲菲. 一种适用于野外生存的背负系统. 实用新型专利, ZL 2022 2 0168149.0, 2022.06.21,中国

[7].   李珺杰,罗懿鹭,周倩倩,张紫姗. 一种基于柔性连接的多功能集成家具. 实用新型专利,ZL 2021 2 0762612.X2022.7.26,中国

[8].   李悦,彭泽慧,李珺杰. 基于三浦折纸原理的多功能动态建筑表皮. ZL 202020650067.0, 2020.10.02, 中国.

[9].   李珺杰,韩宇菲,夏海山. 一种基于气候调控的可变光伏立面. ZL 201921590657.22020.08.07,中国.

[10]. 李珺杰,陈茁,夏海山,金怡淳,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模块化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集成墙板,2020.02.20,中国,201920894342.0

[11]. 李珺杰,夏海山,代书剑,林春翔,韩昌代,王婉琳,黄杰. 实用新型专利,可移动楼板,2019.01.09,中国,201820861834.5

[12]. 李珺杰,袁泉,夏海山,张丹阳,董嘉林,周梓珊,韩昌代.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建筑用模块化钢结构件间的扦销式连接结构,2018.11.26,中国,201820861763.9

[13]. 张弘,李珺杰,董磊,陈寰宇,张华西,陈惠敏.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伸缩收纳的家具灯具系统,2015.4.1-2024.10.29,中国,CN204240168U

[14]. 张弘,李珺杰,董磊,陈寰宇,张华西. 实用新型专利, 具有电动升降台面的厨房储物柜,2013.12.25-2023.5.3,中国,CN203354007U

[15]. 张弘,董磊,李珺杰,张雨婷,吕帅.实用新型专利, 隐形防盗维护装置及其系统,2014.4.2-2023.5.7,中国, CN203515276U

[16]. 张弘,董磊,李珺杰,闵嘉剑,周真如,一种可调控倾斜角的光电支架及其组件,2013.12.18-2023.5.3,中国,CN203351621U

[17]. 张弘,李久太,李珺杰,董磊.基于集成模块的建筑物.发明专利. CN104131711A,2014.11.5-2033.5.3,中国

获奖与荣誉

教学获奖

[1]. 2023 北京交通大学智谨奖教金“优秀青年教师”

[2].  2024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3]. 2022 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4].  2021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作室制实训创新II”骨干教师

[5].  2021 北京交通大学“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

[6]. 2021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7].  2020 北京市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8].   2020 北京交通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我最敬爱的老师”人选。

[9].   2020 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10].   2020 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建筑1701班,班主任。



科研及项目获奖

[1]. 2024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2]. 202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

[3]. 2023“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 2022年度詹天佑绿色建造技术专项 二等奖

[5]. 2022年度詹天佑绿色建造技术专项 三等奖

[6]. 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能源自给单项第1名,家居生活单项第1名,宣传推广单项第2名,互动体验单项第2名,最受媒体欢迎奖第2名,成功挑战48小时离网,最具人居健康品质奖。

[7].  2019  2019 国际Active House Award 年度总冠军。

[8].  2019 第二届“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中部赛区复赛优胜奖,全国总决赛70强。

[9].  2018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0].  2018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综合排名第五,2个单项第一,1个单项第三。

[11].   2017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成果一等奖。

[12].   2016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13].  2016 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14].  2016 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

[15].   2014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术新秀”称号。


指导学生获奖

[1]. ASLA(美国景观工程师协会)社区服务类荣誉奖

[2]. Active House Award 中国区学生组一等奖

[3]. 国际设计竞赛 佳作奖,人道主义建筑联盟(Alliance for Humanitary Architecture

[4]. 12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深绿组)特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2项

[5]. 2021 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6]. 2020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 。

[7]. 2020 第一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 三等奖指导教师。

[8]. 2020 东南·建筑新人赛 Best100,胡同里的生活容器,指导老师。

[9]. 2020 “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 优秀奖指导老师。

[10]. 2020 基于三浦折纸原理的多功能动态建筑表皮设计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11]. 2020 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建筑1701班,班主任。

[12]. 2020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

[13]. 2020 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奖 指导教师。

[14]. 2019  CTBUH2019 国际高层建筑设计学生竞赛全球TOP2525/300)(半决赛入围奖)。

[15]. 2019“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优秀奖指导老师。

[16]. 2019  第十七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最佳设计奖优秀奖指导老师。

[17]. 2019  “2019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华润专场)“i-yard绿色智慧型社区创新与推广优秀奖。

[18]. 2019  “2019哈工大国际冰雪建筑创作设计与建造大赛优秀奖指导老师。

[19]. 2019  “2019京张铁路遗址公园高校暑期工作营三组均荣获优胜方案奖指导老师。

[20]. 2019首届绿建大会国际可持续(绿色)建筑设计竞赛铜奖,入围奖(指导老师)。

[21]. 2018“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 二等奖指导老师。

[22]. 2017 第十五届亚洲设计学年奖临时与可移动建筑空间金奖及优秀指导老师。

[23]. 2016 第十四届亚洲设计学年奖生态及可持续发展最佳设计奖银奖及优秀指导老师。

[24]. 2016 首届北京建造节优秀指导老师。

实践项目

[1].2020-02-2022-05 SDC2021-BBBC可持续应急建筑设计与建造(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总负责,项目领队

[2].2020 湖北麻城星火书屋建筑设计(已建成)
项目职责:设计总负责

[3].2019-2020 绍兴东站TOD绿建咨询(在建)
项目职责:项目负责人

[4].2016-03-2018-09 i-Yard 2.0 装配式零能耗住宅(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领队、指导老师。

[5].2011-09--2013-09 清华大学O-house零能耗实验住宅(已建成)

项目职责:建筑设计总负责人。

[6].2012-07--2014-07 北京市动物园水禽馆(已建成)

项目职责: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能监测

[7].2010-07--2011-07 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二期及三期(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负责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二期生态景观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负责西安浐灞商务中心三期方案设计。

[8].2010-01--2010-08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游客中心及入口设计(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负责人。负责方案设计及建筑施工图设计

[9].2009-09--2010-03 山东临沂居住小区规划、建筑单体及施工图设计(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参与小区规划、建筑单体及施工图设计(独立完成其中一栋建筑的施工图设计)

[10].2007-07--2008-07 甘肃天水市大滩村“无止桥”设计及施工(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学生负责人。

[11].2006-07--2007-07 延安红色旅游路线王家坪旧址保护规划项目(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

[12].2007-07--2009-07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项目(3个村镇)(已建成)

项目职责:项目主要参与人

社会兼职

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专家(LEED AP

AH AP专业培训师(AH AP Diplom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组成员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建筑环境科技专业委员会专家
Energy and Buildings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Applied Energy
SCI)学术期刊审稿人
Energy Efficiency
SCI)学术期刊审稿人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SCI) 学术期刊审稿人
Health and Environment
杂志编委

《城市建筑》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