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公电话:13581501227 |
电子邮件: spliu@bjtu.edu.cn |
通讯地址:北京交通大学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中心 |
邮编:100084 |
教育背景
1996年至2000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科学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至2016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刘思平博士,1977年出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主任。曾长期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省网络部、集团网络部、集团设计院工作,并担任ITU-T、3GPP等移动通信国际组织专家。北京永安信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科研项目
长期以来从事计算机和无线通信网络、智能物联网、精准定位等领域的研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实务理论研究及相关软硬件系统研发,致力于产学研结合,推动相关科研成果在交通、能源、工业、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数字体育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实现公共管理与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开创性地提出“全域实时精准定位”理论,实现室内与室外、开放与封闭空间的连续实时精准定位,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产业化应用不断扩大。主持研发“围绕地下北斗精准定位的智慧安全管控平台”,在地下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定定位精度比地面、室外GPS、北斗高一个数量级,系国内外首创,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信息体系专家组组长孙继平教授领导的专家组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团队打造的ERP企业数字化平台专注运营与管理流程的系统化梳理、优化并实现模块化、数字化,大幅提升运营及管理效率,节约成本,系统性能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曾先后主持参与10余项行业或省部级重大课题,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技冬奥智慧冰雪场关键技术”、“煤矿智能开采安全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多项课题和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包括信息产业部全国通信行业企业管理创新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移动集团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
教学工作
论文/期刊
个人发明专利4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所带团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在申请近30项;实用新型、PCT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CI)、IET Communications (SCI)、Ad Hoc & Sensor Wireless Networks (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SCI)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近10篇高水平论文。
专利
(1)、一种适用于矿井通信的高速电力线模块 实用新型专利 中国 201320858691.X ZL201320858691.X
(2)、对运动终端进行无线电测距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发明专利 中国 201610237600.9 ZL201610237600.9
(3)、基于前向阀门的数据包传输调度方法和装置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410767517.3 ZL201410767517.3
(4)、基于松弛递归的数据包传输调度方法和装置 发明专利 中国 201410815117.5 ZL201410815117.5
(5)、一维场景下的心跳定位方法、装置和系统 发明专利 中国 201610474689.0 ZL201610474689.0
软件著作权
获奖与荣誉
(1)、第一届中国移动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颁发,部级,中国, 2004.9;李锋、宫钦、刘思平共3人;
(2)、第一届全国通信行业企业管理创新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信息产业部颁发,部级,中国, 2004.12;李锋、宫钦、刘思平共3人;
(3)、第十八届省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山东省颁发,省级,中国,2004.11;李锋、宫钦、刘思平共3人;
(4)、2005年度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颁发,省级,中国,2005.11;李锋、宫钦、刘思平共3人;
(5)、第十九届省级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山东省颁发,省级,中国,2005.12,李锋、宫钦、刘思平共3人;
(6)、“矿井动目标精确定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得“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部一等奖),2018年10月25日,中国煤炭学会,排名第一。
社会兼职
北京永安信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领导研发“围绕地下北斗精准定位的智慧安全管控平台”,在室内、地下环境中达到比地面、室外的GPS、北斗精准度高一个数量级的定位精度,并可稳定的定位,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经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在轨道交通、能源领域,均已经获得广泛产业应用,且是首创,为产业的安全和效益提升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该平台正在化工、海洋、民航等领域开始进行产业化推广。团队为业内翘楚,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精准定位领域的国家重大专项,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煤炭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